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那一年的幸福[演員]~A

[那一年的幸福時光]其實是個嚴肅的題材,就事論事,說這部戲或說沒有特殊的「情節」可言,或說處處都是情節,淡而有味的劇本,怎樣從沉默的文字成為活生生的具象展演?角色的成功與否,筆者以為,編劇導演佔一半,另外百分之五十,考驗的自然是演員的功力,「那一年的幸福時光」當中,編劇或於情節的銜接上有少許瑕疵,但演員的表現可以說是少見的高水準。

隋棠
  雖然以角色塑造而言,用個名模來詮釋黃國芬,本來沒有必要,但是她卻在這角色當中充分證明自己的能力以及天份。
  國芬的獨立戲份並不多,但她卻是整齣戲中和每一位要角對過戲的人,除了江家黃家,還加上螃蟹精和林家三個男角,隋棠在應對上的拿捏其實是準確的。她面對林總裁的恭敬,還帶一點面對長輩的親切,面對林英浩明明很氣卻還是盡量尊重上司,面對傷害素馨的英傑則果斷不留情面的態度,一方面是義憤填膺,另方面此時的她已沒有為人屬下的包袱,從這些細微地方可以觀察到她處理黃國芬一角的細心。
  隋棠本人幾乎不會說台語,但她可以在戲裡做到說出口的台語都像樣了八成以上,雖然不知道她的台詞本標了多少拼音符號,尤其是腔調部份,能運用不熟悉的語言還可以表現阿芬大開大闔的性格,這一點的確需要天份,更需要磨練。想她在片場應該也沒少被取笑吧(江陳博你終於贏了一次…..)
  筆者以為,隋棠的外表對「黃國芬」某方面是種阻力,美麗的女人兇起來太凌厲,溫和下來太誘人,認真起來你看不見,粗魯起來她不自在。這不是花不花瓶的問題,是生活習慣與養成的問題,但在隋棠身上,欣見她沒有絲毫的格格不入。詮釋國芬要懂得「收」,詮釋素馨要懂得「放」,看起來矛盾其實不然,國芬不是庶務二課裡的大姐頭,也不會像派遣女王的拒人千里,阿芬的矩度在於如何豪爽自信卻不自大衝動,這一點隋棠的拿捏相當有自己的特色。
  拿掉「名模」先入為主的想像,隋棠的相貌有點冷豔,有一點傲氣,她不是林志玲那種端雅秀麗,不是許瑋甯那種精妝玉琢,隋棠的氣質相較之下顯得亦正亦邪,靈活多變;從還不太需要演技的蛇蝎美人冷血殺手-雷慕莎,到「為愛發電」小品中(多半還在賣可愛)處處委曲求全的小秘書,到如今可以躋身女二的位置,她的演技實實在在的進步,也一步步的展現出演員的架勢。
  黃國芬這一角,易成難工,貴在中庸,而從鄉民的反應上看來,一片排山倒海的讚賞,多少證明了隋棠的揣摩必有其獨到令人激賞之處了。






郭采潔
 她是個傳統甚至有點保守的鄉下孩子,安分守己,一如她總是淡如水天的服色;這世界有千百個陳素馨(連名字都很普遍)並不會讓人多留意一眼。故此角的取材的確是典型台灣電影的切入點,你可以說她平庸,卑微,甚至沒有聲音,一個明亮舞台之外的不被詮釋者。而有深度的劇本往往帶給演員意想不到的麻煩。這角色沒有黃國芬的如日耀眼,但觀眾品劇終卷還是不會忘記她小小的身影,郭采潔是讓阿馨一角成功的關鍵。
  關鍵一:哭
  這是一種奇怪的現象,我們沒有「笑戲」卻有一種名詞叫做「哭戲」從各種情緒表現中被挑揀出來,好像「哭」是一種專門技術,演員會哭就是演技好,角色一哭你就要感動,筆者對這一點而言百思不解又不以為然。「哭」不過就是情緒的一種發洩,得當為佳,矯情則窒,如此而已。
  「梨花帶雨見猶憐,痛在鹽入蝕脈間」如果瓊瑤系列的哭是為了前者,素馨的眼淚就有著後者的後座力。素馨本來不是屬於特別堅強能幹型的角色,所以她的眼淚代表的就是直接情緒衝擊,突顯她面對外在遽變時的不知所措與惶然無助,她沒有必要哭得很「美」或是刻意哭得若有似無,或是像哭給誰看似的假裝堅強,那份率性與純真就足以打動人,筆者以為,當我們看了太多「為哭而哭」的情緒「策略」之後,阿馨真情流露的眼淚卻有著久違的樸拙真實的力量。
  關鍵二:波折
  平平淡淡的生活起了巨浪,一場智力退化的戲碼可以說是演員表現的機會,也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挑戰。許多人說這裡的轉折很老梗,但筆者以為,強調「智力退化」絕對比失憶自殺等來得有說服力。這一方面表現了一個女子失去自我的迷惘(自殺通常是自我意識強的人才會做的自覺性行為),一方面表現出她是被動的、不自知的all victim(失憶的人通常會知道自己的情形,會出現情緒與心理的壓力與負面思考)。這樣的情形,在現實中是有其發生的可能性,但同樣的,它的程度沒有激烈到引起嚴重的外在衝突,沒有嚴重到讓人一看就有明顯的異樣,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低調」的心理異常,「低調的異常」其難一也;智力退化,不是智障,不是失憶,不是自閉症,如何區隔?其難二也。所謂的區隔,難就在於擬真,在於把現存的「有」削減成「無」。
  六歲的年紀,孩子的本質,不是形容詞上的天真無邪,無憂無慮,而是他們對所存在世界的渴望陌生與好奇、是他們以有限的知識以及慣用直覺回應外在的原始與直接,以及一種無時無刻可以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際關係遲鈍。六歲不是一種表情,是一種狀態,不是形容詞,是一段(已經走過的)過程。
  當這個角色沒有歇斯底里的「我想不起來!!想不起來!!為什麼!!XXOO#$%」可以表現,沒有慣用的呆滯眼神和支支吾吾的語言障礙等明顯特徵可以使用,一個演員,除了讓自己「成為」,還有其他的路走嗎?
  郭采潔面臨的角色,筆者以為,恐怕比我們可以想像的還要困難,但我們的確看到一個極具說服力的陳素馨,她在「外形沒有刻意改變」的狀態下用「眼神」區隔出二十六歲的成熟懂事與六歲的無知無邪,全無矯作的呈現孩童的直接與敏感,一場騎腳踏車被開車回台北的碧兒撞到的戲碼,(不知道為什麼這段演出令我印象深刻)完全表現一個「有教養」的小孩受到驚嚇,面對陌生人的緊張問候雖然大概心裡也很生氣(阿姨你幹麻撞我…..)但還是記得要原諒人家,心不甘情不願的說沒關係,抬起手說「我只有一點紅紅的」然後一拐一拐的回家,舉手投足渾然天成。
  「我很乖,我分你」「你對我最好,所以你真的是我哥哥」「吃飯要專~心~吃」「痛痛飛走了」「你是好人阿,那你為什麼要搶我的baby?」;不管面對誰,六歲的素馨讓觀眾完全入戲,因為郭采潔已經成功的到達「扮演」之後的「成為」。
  關鍵三:收放自如
  國芬與素馨,性格大相逕庭,飾演前者要能收,表現後者要能放:成年的素馨是含蓄溫柔細膩的,六歲的孩子就是想笑就笑,想大叫想驚呼想跑跑跳跳就隨心所欲的,如果演員不敢「放」,只會看到一個壓抑或是過度懂事的四不像小孩,而那不會是從小生在鄉下父母哥哥都寵愛的孩子形象,郭采潔在六歲的阿馨身上「放」得自然「放」得瀟灑,所以小阿馨任性得可愛(很喜歡噘著嘴說:又沒有關係~),懂事得令人動容,難過得讓人心疼,笑得令人難以招架。劇末英傑一場車禍之後,阿馨的心智狀態恢復,郭采潔在其中的轉圜也全無窒礙,她表現出與先前那個不諳世事的素馨不同的成熟沉穩,面對曾經傷害過她的英傑,表現出為母者強,無怨無悔的寬容與堅定。我們感受到的是素馨的成長,也是郭采潔的成長。
  
  很現實的說,「陳素馨」絕對不是一般演員接戲的首選,相信製作團隊在選角時也傷透腦筋;比較起黃國芬,這個可能跟演員本身個性就有點相似的角色,素馨和郭采潔的性格天差地遠,而郭采潔很勇敢,也很幸運的接下這一角,筆者對郭采潔背景並未詳加探究,但能從一個近似鬧劇的珊寶妹出線演出難度三級跳的陳素馨,除了看出一個演員的用心與進步,更能感覺到郭采潔處理角色的精準與專業,已經在眾多同輩演員之上。
 Bravo,采潔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