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無長物的江陳博-
你的身邊一定不會有任光晞,沒有特殊境遇也不可能遇到梁慕澄,但你身邊卻有成打的江陳博,或說你自己就是。
被家人挖苦慣了,被女人嫌棄慣了,在工作上失敗慣了,做人被詐欺慣了,蠢事做慣,空話說盡,沒一樣比人家強的江陳博,一個不被書寫沒有發言的邊緣人,就像是失敗者的代表,唯一比人強的是從不放棄明天,從未在生命的遊戲中缺席停止,就像我們每一個人,就像每一齣劇本的萬年配角。
江家的塑造其實很有黃春明小說的風格,他的缺點很多,說優點還要想一陣子,但卻實實在在在你左右,他的經歷他的悲喜他的緊張歡樂,觀者莫不感同身受,因為他身上,處處是這個角色與你將心比心的巧思。
他有點好高騖遠,卻永遠撐不過現實的洪流,他心地善良,總是逃不過人家暗算,但他也沒有自怨自艾,從來沒有扭曲自己的人格尊嚴,這是他江陳博的筋骨,與生俱來的天性與責任心,也是我們對這傢伙的能力與智力「看出出」背後,我們仍然喜歡他甚至有點佩服他的原因。
他身上有陳定河的倔強,有江麗美的細心,有兩個人一樣的含蓄,還有宜蘭天寬地闊給的樂觀,問現在哪一個人可以作到副總之後把一幫同事的死活擺在自己前途的之前?(何況這幫同事對他不見得多好)哪一個人可以知道自己死活裁在誰手上之後,還敢直言抗諫從沒想過趨炎附勢?什麼東西讓他可以默默為同事們爭取完最後的福利後瀟灑離開,即使擺地攤也不向上司搖尾乞憐?這樣的決定與結果,沒有一樣是對他有利的:母親失望父親重病、(失業賣芭樂還弄不見老爸的家當)、厝邊鄰里的冷潮熱諷更不在話下,他一邊煩惱一邊還是賴他的床睡他的覺,跟妹妹耍冷。
他沒有金主靠山,沒有高官密友,做這樣決定的他沒有任何外在憑藉,唯良心而已。如果這是一般泛泛的勵志劇,他的同事有一天會回頭來大力感謝他,但這是現實,他們沒有;如果這是偶像劇,他會獲得某美女高官的青睞,異軍突起,一舉成名,但這是現實,他不會;如果這是世界大同的課文,他會接受英傑開發好的度假村,最後做個大富翁羨煞旁人然後以德報怨點點點,但這是現實,他不幹。因為這不過是一個小人物在自己生命的路途上且戰且走且出錯的平實過程。如斯平淡,卻如茶之回韻,味自在品者口中。(第一泡不醜,第二泡更好,第三泡尚讚,之後甘苦都迴在你心裡)
雞剁很醜要嫁食素尪的阿馨-
阿馨是個傳統的女孩,一生平平淡淡照著別人的期望過活,直到有一天,他問自己想怎樣過。
一開始她的確傻,不諳世事,幾乎與英傑沒見過幾次面就「芳心默許」,於是她為了情人隻身到台北生活,不顧後果;面對英傑的情緒失控,以我們旁觀者眼光,也覺得素馨太不冷靜,太不懂如何處理;但這就是她真實之處,英傑,是個她從未涉足過的世界,那裏有競爭,有勝敗,有股票和後門。
「智力退化」不是失憶,不是變智障,卻是給她一個機會,問自己要的是什麼,因為身在台北的她,本是抱著希望被離家鄉背離舊有限制的心出發,如今卻落得千瘡百孔而反,如果她沒有重回六歲的心態,要怎麼回家?
強烈的對比從一開始就圍繞在傑馨身上,編劇也很現實告訴我們,的確,這樣的差異是無法用空口說出的「愛」來填平,然而,這應的經驗卻回應另一個潛在主題,家在哪裡,自我,就在哪裡。當家裡的愛,把素馨曾經為英傑空出的心間補滿,「素馨」勇敢的回來,為自己的決定,承擔;為自己的感情,負責。所以素馨沒有恨,因為比任何人都清楚,或許英傑最恨的人,是他自己;素馨比任何人都知道英傑的真心,但她也清楚,英傑心中永遠的遺憾,不是她可以治癒的。而最後的一句話,「你永遠是這孩子的父親」其中藏著多深厚的理解,多殷切的祝福,多果決的不悔,筆者以為,那是素馨最美麗的寬恕,最溫柔的堅強,一如「家」。
自信不等於自傲,直率不等於輕率的黃國芬-
黃國芬這個角色很美,但她的美不是model的身材臉蛋,是一點執拗的自信和自重,是待人以誠,接物以智的靈巧聰慧。
美麗潑辣的女二常用來襯托委屈的女一,但本劇裡,她不是。國芬不是公主命,她的地位是穩札穩打拼出的出色表現換來的,她也許美麗也許鋒芒畢露敢作敢當,也許坐在高高在上創意總監的位置,但我們看見的總不會只有亮麗的結果,因為她自己,也很清楚。
戲中沒有著墨她的奮鬥過程,但從阿芬對家鄉一點一滴的依戀,就知道在她心中真正的依靠不會是名片上令人稱羨的頭銜,不會是享受把下屬作品退稿的權力快感,而是她即使出國留學都不曾離開過的家鄉、海、沙灘(或許還有欠欺負的江陳博)。明顯的對照再次出現阿芬和英傑身上;阿芬珍惜自己的工作成果,卻不沉迷眷戀那樣的名分位置,她嚴求工作品質,力爭種種能提升公司知名度的機會,那是她的職業道德,也是為人處世的原則,但那不包含幫扶不起的阿斗收爛攤子,不包含做阿斗的賢內助,不包含為阿斗上司歪曲事實;她敢直接在林長壽面前指摘林英浩的無能,她可以在林英浩出事想嫁禍推託的當下,狠扁這敗家子一拳;她衝動乏慮嗎?絕對不是。
如果沒有那一拳,她只會成為一個做事不能盡意,遇理不能爭直,委屈求全的羅囉,如果沒有那一拳,只怕她還成天在阿斗老闆捅出來的烏煙瘴氣裡進退兩難。阿芬太清楚自己要什麼,她清楚自己的底限,更清楚「自我」的完整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她毅然離開,另起爐灶,沒幾下就開始她的大閘蟹事業。(換作是一般人,這一句創業講完要等半年以上….)。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 and selfness (egotism)
「自我」和「自我中心」當然不一樣,國芬這角色的挑戰性就在此,她大而化之,令無不從(不管是江陳博還是她老弟老爸甚至是林英浩),但她決不恃強而驕,也不曾懷有為了誰的面子蓄意示弱的聖女手段,(要真的是這樣,那就不是她黃國芬了),她有的是清澈的自知之明和大格局的處世眼光,如若她是個自我中心的女強人,怎會為了一個生病的鄰居阿伯拍假婚紗照?怎麼會甘心為一個阿呆的青梅竹馬得罪賦予他實質權力的小老闆?又怎麼會毫不掩飾心急如焚的追到港口給情人一個擁抱,又怎會把商借來的三百萬「當作丟進水裡」一樣,讓給實在很讓人不放心的江陳博?
阿芬是個很不傳統的角色,她豪爽直率,同時心思細膩,否則她不會在農會貸款遇見江陳博時,察覺到他這次與往常不同的認真決心;她雖然口齒伶俐,卻不會出言傷人,她愛恨分明,好惡可辨,面對不義之處,絕對抗顏直諫,面對親愛的家人,也從不吝於表達。她身上有一切的正面元素,但更吸引人的還是她的獨立性格。
有趣的是,這角色好像完美得過頭,卻不會招人非議,因為她的美,很真實,也很平易近人。(還有演員很正…..)
刀子嘴豆腐心的陳定河-
一個鄉下果農有什麼故事好說?一生沒踏出過田園一步的入贅女婿有什麼故事好說?再平凡不過的一段人生,跟你我都一樣,但越是近在眼前的東西,越是第一個被忽略的,
We take it for granted, till we lose it.
看見阿河伯,不知有多少人想起自己的父親,不知多少離鄉背景的遊子想回家看一眼父親的背影,阿河伯的刻畫,不是成不成功的問題,他是一種記憶,台灣的孩子曾經共有也曾經獨有的記憶(如同end part 所提)。
務實傳統的大男人-
兒子把家當弄丟,氣到快噴火,幾乎要把兒子掃地出門;女兒未婚懷子,心急了要把孩子拿掉;說一是一,家人沒有第二句話,講話大聲,不會道歉,阿莎力,偶爾落幾句日語,這就是阿河伯,典型的傳統台灣查甫人性格,卻只有面對麗美才會卸下那必須「一肩挑一切」的「大丈夫」面具。「入贅」的背景加重了這一角色的心理負擔,也把這個角色的代表性伸向更邊緣的所在。在傳統父系社會中「入贅」的男性總是地位低人一等,也因此阿河更要表現強硬的一面(從他捏造麗美父親「求」他入贅可以看出一二),兒子當上副總,他硬要辦桌出一口鳥氣,結果還是靠國芬媽借錢,為了沖喜他硬要兒女跟黃家結親,結果是婚紗照拍一拍了事;家裡人也很暸他「顧面子」的習慣,很現實的說:阿河阿你這樣簡直就是開錢買面皮而已嘛! 但是,真的只有這樣嗎?阿河心裡真的面子比什麼都重要嗎?
內斂情感的「破爛」包裝-
整齣戲裡沒聽過他對兒子說句好聽的話,永遠是挖苦嘲諷怒氣沖天,每一句不只咄咄逼人還一針見血,好在那個皮很厚的兒子就是招架得住。「話」是用「聽」的,「心」卻是用「感受」的;把阿博罵到臭頭,最後卻拿著點滴瓶蹣跚走到月台送子離家;對兒子的三心兩意看透透,卻兩度心甘情願當人力招牌;人前把兒子譙到無地自容,人後跪祖賣地也要挺孩子一次;把阿馨帶到醫院門口,最後去踩天鵝船溜滑梯,一把老骨頭背著這不管是六歲還是三十六歲永遠都是他女兒的孩子回家;動不動愛說「你們查某人不懂」兒女不在家才親自下廚奉侍他的「牽手」,這雙牽了幾十年,一起粗慥一起長繭的手。如果他只愛面子,會這樣做嗎?
阿河就是這樣的,其言如風蕭雨洩,其身如安疆之岩,其骨如不折之木,其憂如迴鄉之河,而其情如孕物之土,如斯渺小,卻更如斯敻遠。而當你看見阿河伯沉默的背影,欲言又止的眼神,他不用說話,因為你都懂,就像阿博不會計較「勇『器』可嘉」,就像阿馨不會計較電話裡五音不全的「Happy 撥斯day」。
言簡意賅的智慧-
阿河不是什麼知識份子,沒讀過幾年書,不會word, excel, photoshop他不是留英留德留波蘭,他唯一的成就是兒女堂堂正正,不愧天地;他唯一的依靠,是「戶長」無怨無悔的支持與諒解。他沒有股票豪宅大企業,但是他給得起「家」,他在身價百萬的總裁級人物面前,你看不出真正貧窮的是誰。
月台上語重心長的話語,他給阿博的不是帶著壓力的期望,卻是篤厚無比的力量;阿博在為自己的民宿與阿芬的螃蟹角力的時候,「我跟你阿母從來沒有分過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一語戳中年輕人的盲點;被他認為背棄女兒的英傑出現在他家,河伯不卑不亢,他沒有曲意奉迎,也沒有失禮冷落,當這個人想用支票取得孩子的監護權,河伯的字字如磬鏗鏘,如錘中的,「這世界上有東西是用錢買不到的,那是道義,是良心,是人性」這話寫在課本裡大家都當耳邊風,從阿河伯口中聽來你卻感覺一字千斤,因為他不是用說的,是用做的。當從阿芬口中知道河伯是如何開明的勸阿勝讓國芬自由發展,當麗美說出阿河的遺憾::一世人沒有走出這片田園,當阿河雖然擔心女兒卻冒著背棄兄弟之義的小罪惡感,讓阿馨在台北安心過日子,或許才能發現,眼前這一個並不高大的阿河,也許曾經有夢,曾懷鴻鵠之志,而如今他把那些得不到的機會,用來祝福,用來成就,下一代的寬廣晴空。阿河跳脫了刻板的傳統形象,不再是那個在城鄉差距下的失落身影(還會笑大頭螢幕是上世紀的東西),不再是一個死腦筋的守舊嚴父,而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真心無悔。
知命,知天,知道自己的分量,才知道自己的位置。讚頌在他身上太冠冕堂皇;地位在他身旁顯得無謂而荒謬;但是你會想起,麥帥為子祈禱文中的殷切,你會看見「真實偉大的樸實無華,真實智慧的虛懷若谷,和真實力量的溫和蘊藉」
*結語
歷史劇有服設場景,警匪劇有槍彈爆破,偶像劇有俊男美女,鄉土劇有什麼? 當手機電腦(不只可以煮土豆)把整個現代的步調逐漸同一,當科技交通幾乎可以同化天涯海角的時候,我們剩下什麼?筆者以為,在「那一年的幸福時光」當中,處處重現了黃春明,鍾理和,甚至吳濁流等鄉土文學前前輩們的筆調,融入了魏德聖導演對本土生活習慣互動的細膩觀察,當然更有吳念真蔡振南等的親力加持,再現了我們所熟悉的所共有獨有的記憶,「家」「故鄉」從來沒有因為物質進步而移其本質的真誠與包容,筆者以為,這正是本劇最為成功,也因而令人再三回味次次有味的地方。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那一年的幸福時光~一部失敗者的故事A
一部失敗者的故事
曾經在一段幕後花絮中,吳念真談到「這個世界不描述失敗者」辭淺言深,而筆者以為,「那一年的幸福時光」某方面正呼應了吳導的期待,這是一部描述失敗者的作品.
什麼是成功?說定義很難,舉例倒是容易些;居高位、享高薪、擁豪宅,某水尪富囝仔巧,而「那一年」劇裡,處處是與之相反的畫面.
想想以如今的價值觀看來,劇中的角色幾乎沒有一個人是成功的:一個從來一事無成的鄉下子弟,高學歷換來的是在台北公司當替死鬼的門票,純樸的良心換來失業擺地攤的下場;一個自小表現傑出所謂的精英份子,在人際關係上完全不及格,想為自己的隱忍爭一口氣,最後害人害己,面對從不曾想過的愛情,卻是不知所措步步錯;一個與世無爭的鄉下小學老師,做了人生第一個突破自我的決定,最後卻遍體鱗傷一無所獲而返;一個揮金如土無所不賭卻有著模範生堂兄的紈絝子弟,身後背著遠不如人的陰影;一個本該是女強人的自由接案企劃,因為莫名執著於得不到的愛情最後身心疲憊,光彩盡失。
這些都是屬於這一代的失落,是屬於那些與夢想理想甚至只是期望相衝突的現實。
另方面來看:一個一生都與芭樂樹為伍的入贅女婿,連望子女成龍鳳都不敢想,最後兒子敗家女兒受欺,愧對祖先變賣土地;一個人前風光的企業老總裁,背後卻是兩個家庭的分裂,在不成材的親生兒子與難以親近的姪子之間又取捨失當,親情事業都面臨危機;一個事業得意官場恣意的大律師,黑白通吃就是搞不定自己的寶貝女兒,錯誤的心態與手段讓自己的野心與鄙陋之色無所遁形,最後報應在自己最深愛的人身上。
這是屬於上一代的危機,屬於已經在人生路上無論是顛沛或開疆多年累積下來的歷史的包袱。
在這樣的大時代之下,每個人都渺小,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加害者,而這就是我們所生存的當下。「那一年」當中,寫實刻化的是每個角色的期待與失望,是每個生存者在命運的巨軌中無所選擇的被操弄,可以很虛無,也可以很勇敢,可以是充滿荒謬的鬧劇,是處處遺憾的悲劇,也可以是在隱約處暗燃星光的紀錄片。筆者以為,這是一部「沒有惡人」的劇作,沒有惡人,就表示戲劇衝突點不在所謂正義與否的判斷,卻是all about the choice。這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選擇嗎,真的有對所有人都一樣公平的選擇嗎,很難,幾乎沒有,而「那一年」中把這一點表現得極為貼切。人性面對欲望時的脆弱,面對愛與寬容的愧怍,在現實中矯情的自我消減自我扭曲,都難以避免,歷歷在目。而將心比心的對照卻處處可見。
* 次人物的細微刻劃:
林英浩算是戲分最少的一個角色,但他身上也有屬於他的故事:作為一個永遠比不上兄弟,已經被貼上「敗家子」標籤的少爺,他心中的不平其實不比寄人籬下的林英傑少。父親是個一板一眼的生意人,縱橫商場的結果就是以結局衡量一切,以可數度量不可數,(想想這一點,林英傑還真得到了父親真傳);作為同一屋簷下生活的孩子,林英浩能不自卑不在意嗎?他所能採取的手段就是依照父親的玩法,搶下高位,建立業績,誰想得到也許英浩在意的根本不是位置,不過是父親一個肯定,和自己的一點自信而已?但是已經習慣把兒子當助理的父親看不見,已經置身「外人」陰影的cousin看不見,編劇卻巧妙的把他的委屈藏在他和父親的對話中。
趙碧兒的戲份不多卻很重要,她的角色會是眾多偶像劇中默默退場的第三者,但在「那一年」中,她不是,也不會輕易退場,因為這是現實,不是退場就不存在的問題。才貌雙全應該是碧兒最初的設定,說穿了,她其實是另一個黃國芬,但在愛情的追逐戰中,卻幾乎失去了自我。事實上碧兒的愛沒有錯,可悲的是她的情感如今被當成交易的一部分,變成權力鬥爭下的籌碼,一旦這樣的價值觀被視為理所當然,碧兒的付出就像額外的加碼點數,extra bonus.生存環境塑造人的價值觀,也影響自己如何被看待。碧兒對英傑的愛,其實是本戲中很值得思考的:在她強迫英傑接受她的時候,是不是某方面也剝奪了對方的自由意志?如果她不是趙律師的女兒,她的付出與立場是不是會更能打動林英傑?如果阿馨長得不像小潔(林英傑的已故女友)會不會有一天林英傑終於發現她的默默守候?在趙碧兒與林英傑身上,筆者以為,有著太多情感以外的因素,讓對方從來沒有機會看見原原本本的趙碧兒,或許連她的父親,從來也沒有明白,她在意的是什麼。許多人會說趙碧兒淪為「深宮怨婦」但事實上並不盡然:深宮怨婦沒得選擇,碧兒卻是自己決定的路。碧兒並不懦弱,她是一個勇敢的女性,試想如果今天碧兒的地位是個男人,多半人會覺得她的付出令人感動,怎麼換成女人,就成了傻?每個人都有弱點都有盲點,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路途掙扎,而筆者以為,種種的矛盾與不可論是非的複雜性讓碧兒的角色更真實也更立體。
趙大律師,也算是重要性與戲份不可等量觀之的關鍵人物,他的存在,其實是都市的存在,龐大權力機構的存在,權謀角力的存在,但編劇卻替他塑造出唯一的弱點,碧兒,趙大律師的弱點不一定是親情,卻是他「捉摸不定」的事物。所以當他本以十拿九穩的心態用地位財富換取女兒婚姻的時候,並不曾預料到自己的錯誤。或可以說,在碧兒身上,他終於面臨到有什麼是他趙大律師的勢力所不能及的。但同時,趙大律師在一切算計上的成功,事實上也對這個現實的社會做出批判。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他找上一位一心幫助宜蘭渡假村計劃以振興宜蘭民生的議員,在他告知議員他可以「白的抹成黑的」當下,他最有把握的不是自己的成功,是該議員試圖澄清必面臨的失敗;趙律師對人性愚昧的洞察,可怕亦可悲。但他真的明白自己那真性情的女兒要得是什麼嗎?他真的知道女兒的幸福在哪裡嗎?當他縱橫法場叱吒官場的時候,他明白女兒情場上的抉擇嗎?他知道自己的現實主義狠狠倒打了女兒一槍嗎?當他對權謀的掌握爐火純青時,知道自己對人情的無知嗎?
* 主角描摹的寫實:
只缺一張照片的林英傑—
對林長壽而言,林英傑是一個好特助;對林英浩來說,cousin是一座不會倒的冰山,太強壯,太無懈可擊;對趙大山而言,他是支個能幹犀利的潛力股(當然最後變成魔鬼一樣的勁敵)。但,全家福裡頭,沒有林英傑的位置
沒有家的孩子-
在林英浩的自白裡透露過,兒時的英傑是個好哥哥,可以想見這樣的關係是如何遭到破壞?是物質成就,是商業競爭。是位階的高下與業績的優劣導致兄弟漸行漸遠,英傑本就沉默,不會多說,英浩自卑感發作,轉愧為妒,而本應看到這一層矛盾去維護一個「家」內在本質的林長壽,卻是他們的上司-他是總裁,不是父親。
物化的價值觀-
林英傑一生的價值觀,從寄人籬下開始,就已經被制約,出色的表現可以獲得嘉許,也是唯一能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從不出差錯的一路幾乎走到總裁的位置上;英傑不是沒有渴望過親情,但這卻是在他的生活處境下永遠得不到的,於是用高俸,用職升來填補。可以想見他之所以對小潔(前女友)動心,是因為這女孩的生活領域完全與他的工作無關,這女孩是他現實生活汲汲營營之外的桃花源,同樣的期望轉移到素馨身上,一樣的理由,一樣的逃避。為什麼趙碧兒永遠得不到他的心,因為趙碧兒對英傑來說,已經等同於那些令其心生厭倦的勾心鬥角,若今天碧兒不是趙大山的女兒,英傑不會將她拒之千里,然而當趙大山自已把女兒的婚姻當商業競爭籌碼的時候,在英傑心中,她就只能是交易的一部分,再無其他了。
說英傑權迷心竅,說英傑為權勢出賣靈魂,都對,因為那是結果,但過程呢?他一生沒有感受過親情的美好,僅有的一腔柔情隨小潔而去,碧兒給他的壓力甚過關心,英傑的自我漂泊平生,無處落腳,他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他現在有的,白紙黑字作保證的職位,股票資金。當我們看見他為了總裁位置和素馨分手的當下,卻沒有想過,在他心中的素馨或許跟小潔一樣,有一天會離去;卻沒有想過英傑和趙大山的合作,是把自我分裂的逞強,是因為從前在他心中建立「有能者強」這樣還算公平的價值觀的人,如今狠狠的把他僅有的信念帶走,如果你是林英傑,怎能不恨,怎能不恐慌,怎能不徹底懷疑這個世界?本來已經無所適從的自我,已經支離破碎。
罪惡感的撕裂-
當一個人的信念已經潰散,當一個人只有從他從前所不齒之處取得反擊的資源,當一個人的自我最後建立在成王敗寇的結論上,要怎樣看見未來?他還能有什麼選擇?
林英傑對碧兒的態度,或許是 種情緒的匯集,婚前的英傑對碧兒還有朋友的情誼,婚後的冷淡其實是英傑自我罪惡感的反射,「對碧兒好,就是愧對素馨」是他心裡真正的癥結,在他一心愛著素馨的情緒裡,把碧兒當作「第三者」,恐怕這是他始終不肯正眼看碧兒一眼的原因,而趙家,也註定一生不會是林英傑的家;「可以聽你叫我一聲爸嗎」林英傑的沉默再一次將他的渴望壓制,林長壽欠他的不是一個位置,不是一座令人垂涎的總裁寶座,是一個父親,是一個家,但在出生證明前讓位的林長壽,是被迫的不是心甘情願的,當林長壽用「總裁」換不到一聲「爸」的同時,難道不是對照出英傑也不可能用支票與度假村換回他的妻兒?悲劇的輪迴,只是沒有想到如斯昭著。
英傑對碧兒冷淡,對自己其實更加殘忍。幼時父母親的離開,沒有人告訴他原因,成年後女友客死異鄉,沒有預警,面對這些生離死別,若無處宣洩,心理學上的罪惡感便從此而生,「他們的離去是因為我」恐怕是他終其一生無法抹滅的定罪感,他的陰鬱寡歡,冷漠少言,是自我保護,抑是自我懲罰。當一個人無法對自己好的同時,要如何善待他人?當他知道自己必須在素馨與自我的尊嚴中做一抉擇,他的人格就已經分裂,無法自拔。
被扭曲的人格,夭折的人性-
英傑的人性並不是蕩然無存,在他以特助身份替陳博向阿河麗美作保證的時候,在他大權在握決心重起宜蘭度假村計畫的時候,甚至當他抽手離開中翔遠離那些擾嚷的時候,他是真心誠意的,但可悲的是,對的選擇永遠來不及彌補,而英傑最終只有走向報復的手段。以愛出發的起點,終於走到以恨為墳的終結。筆者以為他最可悲之處,是在自己該掌握的生命場域裡,從來不是主人,
「你有所有人都羨慕的生活,但卻永遠都不快樂」阿馨一語道破英傑身後的悲涼與諷刺。現實中有多少人活到最後竟是這番光景?多少人在現實逆厄的障蔽中把本性折損,但這其中又是多少無奈多少掙扎?在林英傑一角的刻畫中,有深邃的寫實與種種因素匯集的衝突,但筆者以為,那都是人性在不可知的無限個當下的忠實寫照,或許刺眼,或許令人不忍卒睹,但它存在。
曾經在一段幕後花絮中,吳念真談到「這個世界不描述失敗者」辭淺言深,而筆者以為,「那一年的幸福時光」某方面正呼應了吳導的期待,這是一部描述失敗者的作品.
什麼是成功?說定義很難,舉例倒是容易些;居高位、享高薪、擁豪宅,某水尪富囝仔巧,而「那一年」劇裡,處處是與之相反的畫面.
想想以如今的價值觀看來,劇中的角色幾乎沒有一個人是成功的:一個從來一事無成的鄉下子弟,高學歷換來的是在台北公司當替死鬼的門票,純樸的良心換來失業擺地攤的下場;一個自小表現傑出所謂的精英份子,在人際關係上完全不及格,想為自己的隱忍爭一口氣,最後害人害己,面對從不曾想過的愛情,卻是不知所措步步錯;一個與世無爭的鄉下小學老師,做了人生第一個突破自我的決定,最後卻遍體鱗傷一無所獲而返;一個揮金如土無所不賭卻有著模範生堂兄的紈絝子弟,身後背著遠不如人的陰影;一個本該是女強人的自由接案企劃,因為莫名執著於得不到的愛情最後身心疲憊,光彩盡失。
這些都是屬於這一代的失落,是屬於那些與夢想理想甚至只是期望相衝突的現實。
另方面來看:一個一生都與芭樂樹為伍的入贅女婿,連望子女成龍鳳都不敢想,最後兒子敗家女兒受欺,愧對祖先變賣土地;一個人前風光的企業老總裁,背後卻是兩個家庭的分裂,在不成材的親生兒子與難以親近的姪子之間又取捨失當,親情事業都面臨危機;一個事業得意官場恣意的大律師,黑白通吃就是搞不定自己的寶貝女兒,錯誤的心態與手段讓自己的野心與鄙陋之色無所遁形,最後報應在自己最深愛的人身上。
這是屬於上一代的危機,屬於已經在人生路上無論是顛沛或開疆多年累積下來的歷史的包袱。
在這樣的大時代之下,每個人都渺小,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加害者,而這就是我們所生存的當下。「那一年」當中,寫實刻化的是每個角色的期待與失望,是每個生存者在命運的巨軌中無所選擇的被操弄,可以很虛無,也可以很勇敢,可以是充滿荒謬的鬧劇,是處處遺憾的悲劇,也可以是在隱約處暗燃星光的紀錄片。筆者以為,這是一部「沒有惡人」的劇作,沒有惡人,就表示戲劇衝突點不在所謂正義與否的判斷,卻是all about the choice。這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選擇嗎,真的有對所有人都一樣公平的選擇嗎,很難,幾乎沒有,而「那一年」中把這一點表現得極為貼切。人性面對欲望時的脆弱,面對愛與寬容的愧怍,在現實中矯情的自我消減自我扭曲,都難以避免,歷歷在目。而將心比心的對照卻處處可見。
* 次人物的細微刻劃:
林英浩算是戲分最少的一個角色,但他身上也有屬於他的故事:作為一個永遠比不上兄弟,已經被貼上「敗家子」標籤的少爺,他心中的不平其實不比寄人籬下的林英傑少。父親是個一板一眼的生意人,縱橫商場的結果就是以結局衡量一切,以可數度量不可數,(想想這一點,林英傑還真得到了父親真傳);作為同一屋簷下生活的孩子,林英浩能不自卑不在意嗎?他所能採取的手段就是依照父親的玩法,搶下高位,建立業績,誰想得到也許英浩在意的根本不是位置,不過是父親一個肯定,和自己的一點自信而已?但是已經習慣把兒子當助理的父親看不見,已經置身「外人」陰影的cousin看不見,編劇卻巧妙的把他的委屈藏在他和父親的對話中。
趙碧兒的戲份不多卻很重要,她的角色會是眾多偶像劇中默默退場的第三者,但在「那一年」中,她不是,也不會輕易退場,因為這是現實,不是退場就不存在的問題。才貌雙全應該是碧兒最初的設定,說穿了,她其實是另一個黃國芬,但在愛情的追逐戰中,卻幾乎失去了自我。事實上碧兒的愛沒有錯,可悲的是她的情感如今被當成交易的一部分,變成權力鬥爭下的籌碼,一旦這樣的價值觀被視為理所當然,碧兒的付出就像額外的加碼點數,extra bonus.生存環境塑造人的價值觀,也影響自己如何被看待。碧兒對英傑的愛,其實是本戲中很值得思考的:在她強迫英傑接受她的時候,是不是某方面也剝奪了對方的自由意志?如果她不是趙律師的女兒,她的付出與立場是不是會更能打動林英傑?如果阿馨長得不像小潔(林英傑的已故女友)會不會有一天林英傑終於發現她的默默守候?在趙碧兒與林英傑身上,筆者以為,有著太多情感以外的因素,讓對方從來沒有機會看見原原本本的趙碧兒,或許連她的父親,從來也沒有明白,她在意的是什麼。許多人會說趙碧兒淪為「深宮怨婦」但事實上並不盡然:深宮怨婦沒得選擇,碧兒卻是自己決定的路。碧兒並不懦弱,她是一個勇敢的女性,試想如果今天碧兒的地位是個男人,多半人會覺得她的付出令人感動,怎麼換成女人,就成了傻?每個人都有弱點都有盲點,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路途掙扎,而筆者以為,種種的矛盾與不可論是非的複雜性讓碧兒的角色更真實也更立體。
趙大律師,也算是重要性與戲份不可等量觀之的關鍵人物,他的存在,其實是都市的存在,龐大權力機構的存在,權謀角力的存在,但編劇卻替他塑造出唯一的弱點,碧兒,趙大律師的弱點不一定是親情,卻是他「捉摸不定」的事物。所以當他本以十拿九穩的心態用地位財富換取女兒婚姻的時候,並不曾預料到自己的錯誤。或可以說,在碧兒身上,他終於面臨到有什麼是他趙大律師的勢力所不能及的。但同時,趙大律師在一切算計上的成功,事實上也對這個現實的社會做出批判。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他找上一位一心幫助宜蘭渡假村計劃以振興宜蘭民生的議員,在他告知議員他可以「白的抹成黑的」當下,他最有把握的不是自己的成功,是該議員試圖澄清必面臨的失敗;趙律師對人性愚昧的洞察,可怕亦可悲。但他真的明白自己那真性情的女兒要得是什麼嗎?他真的知道女兒的幸福在哪裡嗎?當他縱橫法場叱吒官場的時候,他明白女兒情場上的抉擇嗎?他知道自己的現實主義狠狠倒打了女兒一槍嗎?當他對權謀的掌握爐火純青時,知道自己對人情的無知嗎?
* 主角描摹的寫實:
只缺一張照片的林英傑—
對林長壽而言,林英傑是一個好特助;對林英浩來說,cousin是一座不會倒的冰山,太強壯,太無懈可擊;對趙大山而言,他是支個能幹犀利的潛力股(當然最後變成魔鬼一樣的勁敵)。但,全家福裡頭,沒有林英傑的位置
沒有家的孩子-
在林英浩的自白裡透露過,兒時的英傑是個好哥哥,可以想見這樣的關係是如何遭到破壞?是物質成就,是商業競爭。是位階的高下與業績的優劣導致兄弟漸行漸遠,英傑本就沉默,不會多說,英浩自卑感發作,轉愧為妒,而本應看到這一層矛盾去維護一個「家」內在本質的林長壽,卻是他們的上司-他是總裁,不是父親。
物化的價值觀-
林英傑一生的價值觀,從寄人籬下開始,就已經被制約,出色的表現可以獲得嘉許,也是唯一能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從不出差錯的一路幾乎走到總裁的位置上;英傑不是沒有渴望過親情,但這卻是在他的生活處境下永遠得不到的,於是用高俸,用職升來填補。可以想見他之所以對小潔(前女友)動心,是因為這女孩的生活領域完全與他的工作無關,這女孩是他現實生活汲汲營營之外的桃花源,同樣的期望轉移到素馨身上,一樣的理由,一樣的逃避。為什麼趙碧兒永遠得不到他的心,因為趙碧兒對英傑來說,已經等同於那些令其心生厭倦的勾心鬥角,若今天碧兒不是趙大山的女兒,英傑不會將她拒之千里,然而當趙大山自已把女兒的婚姻當商業競爭籌碼的時候,在英傑心中,她就只能是交易的一部分,再無其他了。
說英傑權迷心竅,說英傑為權勢出賣靈魂,都對,因為那是結果,但過程呢?他一生沒有感受過親情的美好,僅有的一腔柔情隨小潔而去,碧兒給他的壓力甚過關心,英傑的自我漂泊平生,無處落腳,他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他現在有的,白紙黑字作保證的職位,股票資金。當我們看見他為了總裁位置和素馨分手的當下,卻沒有想過,在他心中的素馨或許跟小潔一樣,有一天會離去;卻沒有想過英傑和趙大山的合作,是把自我分裂的逞強,是因為從前在他心中建立「有能者強」這樣還算公平的價值觀的人,如今狠狠的把他僅有的信念帶走,如果你是林英傑,怎能不恨,怎能不恐慌,怎能不徹底懷疑這個世界?本來已經無所適從的自我,已經支離破碎。
罪惡感的撕裂-
當一個人的信念已經潰散,當一個人只有從他從前所不齒之處取得反擊的資源,當一個人的自我最後建立在成王敗寇的結論上,要怎樣看見未來?他還能有什麼選擇?
林英傑對碧兒的態度,或許是 種情緒的匯集,婚前的英傑對碧兒還有朋友的情誼,婚後的冷淡其實是英傑自我罪惡感的反射,「對碧兒好,就是愧對素馨」是他心裡真正的癥結,在他一心愛著素馨的情緒裡,把碧兒當作「第三者」,恐怕這是他始終不肯正眼看碧兒一眼的原因,而趙家,也註定一生不會是林英傑的家;「可以聽你叫我一聲爸嗎」林英傑的沉默再一次將他的渴望壓制,林長壽欠他的不是一個位置,不是一座令人垂涎的總裁寶座,是一個父親,是一個家,但在出生證明前讓位的林長壽,是被迫的不是心甘情願的,當林長壽用「總裁」換不到一聲「爸」的同時,難道不是對照出英傑也不可能用支票與度假村換回他的妻兒?悲劇的輪迴,只是沒有想到如斯昭著。
英傑對碧兒冷淡,對自己其實更加殘忍。幼時父母親的離開,沒有人告訴他原因,成年後女友客死異鄉,沒有預警,面對這些生離死別,若無處宣洩,心理學上的罪惡感便從此而生,「他們的離去是因為我」恐怕是他終其一生無法抹滅的定罪感,他的陰鬱寡歡,冷漠少言,是自我保護,抑是自我懲罰。當一個人無法對自己好的同時,要如何善待他人?當他知道自己必須在素馨與自我的尊嚴中做一抉擇,他的人格就已經分裂,無法自拔。
被扭曲的人格,夭折的人性-
英傑的人性並不是蕩然無存,在他以特助身份替陳博向阿河麗美作保證的時候,在他大權在握決心重起宜蘭度假村計畫的時候,甚至當他抽手離開中翔遠離那些擾嚷的時候,他是真心誠意的,但可悲的是,對的選擇永遠來不及彌補,而英傑最終只有走向報復的手段。以愛出發的起點,終於走到以恨為墳的終結。筆者以為他最可悲之處,是在自己該掌握的生命場域裡,從來不是主人,
「你有所有人都羨慕的生活,但卻永遠都不快樂」阿馨一語道破英傑身後的悲涼與諷刺。現實中有多少人活到最後竟是這番光景?多少人在現實逆厄的障蔽中把本性折損,但這其中又是多少無奈多少掙扎?在林英傑一角的刻畫中,有深邃的寫實與種種因素匯集的衝突,但筆者以為,那都是人性在不可知的無限個當下的忠實寫照,或許刺眼,或許令人不忍卒睹,但它存在。
那一年的幸福[演員]~B
在偶像劇,長壽劇一片寧濫勿缺的潮流下,所謂「藝人」的定義與認知名實不符的現象漸被默許,市場機制太常以表象而非專業去經營人的能力,大眾在潛移默化中認可某些即使有點偏執的價值,關注一個「藝人」的相貌更甚其專業,關注一部戲劇的爆點、宣傳點甚於劇情意義,而「演技好」成為一種「錦上添花」或純粹支持某人的附加理由之一;在許多被扭曲的「被習以為常」之下,我們無意中邊緣化了公視、大愛台的許多經典,無意中在被制約的判斷下錯失許多真正有實力的好演員,真正寓意深刻的好劇作。
在台灣戲劇圈呈現上一代專業演員逐漸凋零,下一代還有待培育青黃不接的情況下,筆者慶幸有溫昇豪這位演員出線。
最初對溫昇豪的認識來自電影一八九五,當時以為他是科班出身的硬底子演員,對他憂國憂民的神情和中氣十足,沉穩如鐘的聲音印象深刻。一個本為儒生,為了家國舉刀擎杖的志士,一個赤心向國,終遭背離的見棄忠臣,如此拔然出采,氣動山河,當其時,只謂此人盡入角色精髓;第二個印象,來自「敗犬女王」中無心一瞥的宋允浩,後知後覺的方才想起,眼前溫文儒雅、氣質出眾的「學長」竟是「舊識」吳湯興!當溫昇豪的曝光率隨名氣增加,筆者始留意其出身背景,驚訝於他在截然不同的角色之間自信十足的遊刃有餘,回頭找「危險心靈」也開始期待「那一年」中的江陳博。
一個角色的作為,台詞,多半取決於編劇,但腔調表情動作卻可說是演員設計的,演員如何區分角色,區隔他我,倚仗演員自身的奪度與揣摩,從最表象的呈現看來,在「詹老師」「吳湯興」「宋允浩」甚至「江陳博」身上,完全沒有彼此重複的影子,這足以顯示該演員穩定而堅強的實力。
角色區分:
喜怒哀樂是人所共有的情緒,但不同性格、職業、階級、生活背景在在都影響一個人「表達」情緒的方式,是以茫茫人海,Everyone is unique要能夠深入區分的確需要深刻的揣摩step in others’ shoes.從觀眾眼光而言,要使人感同身受,從角色自身而言,就要「身歷其境」,所以越是與自己真實身份相當的角色越容易,反之亦然。而許多演員容易被定型,就是因為他們習慣以固定的方式表達角色。觀溫昇豪的演技,吳湯興的英雄氣概;詹老師的固執偏狹;宋允浩的風流倜儻;江陳博的唯唯諾諾,能在其演繹之下盡得其貌,更難得的是這些角色的內在本質,演員在顯藏之間,深入肌理。溫昇豪表現出了吳湯興在一個典型民族英雄面孔內在的血肉、對家人的不捨、在大我與小我之間的心理矛盾,以及面臨抉擇的矛盾;他演繹出詹老師,一個從來都自以為是的教書匠面臨權威動搖時,憤怒之外的不安,從理直氣壯到自我懷疑;他演出宋允浩,一個因才負名的攝影家背後執拗不群的氣質,看似風流瀟灑,其實一往情深的性格,以及面對舊愛誤解的愧疚失落;更在「那一年」中展演出看似平淡如水的江陳博,無比微小卻無比真實的存在本質。拍誰,像誰,是相機的本事;能真正演誰,「是」誰的卻是少之又少,溫昇豪在角色的揣摩上,其細膩通透的眼光令人折服。
人我區隔:
做為一個演員,「我」到底應不應該存在,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筆者以為,這是個無人能盡答的大哉問。曾被人批評「把所有的角色都演成自己」的木村拓哉,他作為演員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當觀眾在他演繹的種種角色中總是若隱若現的看見彼此的影子,不代表那是失敗的表演,觀眾仍為他的演出動容,為他的風格嘆賞;但筆者以為,那是經過磨練的「人我相容」,絕不是如今在台灣偶像劇演員身上司空見慣的「表演模式」。
本來突顯角色,就是隱藏「知我」,變換「自我」,重塑「本我」,相較木村拓哉的隨性,筆者在溫昇豪身上看到的是「以理深入,以情淺出」的謹慎態度與外研內究的專業精神。從幾段個人訪問大概知悉溫昇豪本人的氣質,比較起來是最接近宋允浩一角,(跟江陳博完全天壤之別)但他卻能放下一切自身的「修」成全江陳博的「缺」,渾然天成。
江陳博
江陳博可以說是「那一年」中最難的角色,他戲份最多,卻完全沒有英雄事蹟可以發揮,沒有辭藻精緻的台詞,沒有鶴立雞群的氣勢,沒有菁英階級人中龍鳳的外表,也不會有諧星類的誇張搞笑,沒有苦情男令人同情的遭遇,他不過是一個胸無大志,但求歲歲平安的凡夫俗子,一個常常力不從心,習慣虎頭蛇尾的普通人,一個就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就出現在我們周圍的「某某人」,說明白些他身上沒有任何「主角」應有的特質,對任何一個演員來說都是困難重重,但也幸好找到一個能把「大智若愚」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溫昇豪!筆者用多少筆墨來形容這樣的感受都形同虛設,因為就像他戲裡說的「這是感覺,又不是邏輯」。
他演出一個市井小民在瞬息萬變的環境變遷下,儘管只能隨遇而安卻有著不願違背自己良心的固執,他表現出一個一事無成的失敗者面對社會的自卑與不確定感,他呈現出那唯唯諾諾的外表下,這個角色對人性善良的信念與蹈行,傻呼呼的笑容和甚至有一點白目的行為背後,一個兒子沒有對父母親說出的體恤和心疼,一個兄長對妹妹無微不至的關心,一個憨厚的男人對女朋友的真心誠意與無悔成全,一個鄉下孩子為親愛的家人默許的幸福承諾。
「脫離一切外在加諸的成就名分階級地位,總裁不再是總裁、律師不再是律師、議員不再是議員;權利不再誘人,財富不再耀眼;而人性,還是人性;所以當英傑為了退位慌亂、當趙大山為了失勢醜態畢露,終於看見江陳博那份從一而終的淡然安然,別具一番通達瀟灑」筆者以為,這是屬於此角最深刻的意義,如同默然明夜的螢,如同悄然暖寒的微火,萬籟俱寂處縈胸的鄉曲,在溫昇豪不卑不亢,謙而不遜,樸而不拙的詮釋之下,在他為此角精心揣摩的小動作和渾然不怍的語言特色中,在他每一個眼神流轉甚至一舉一措中,我們隨之悲喜。
筆者以為,沒有敏銳的觀察,無以致其真;沒有設身處地的惻隱,無以成其摯;沒有傾力揣摩的堅持,無以形其實;沒有對人性物性的深刻洞察,無以圓其善。相信不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上述皆難,而溫昇豪盡得矣。正是所謂
亦俗亦雅亦風流,亦儒亦俠亦狷佯;隨意隨舉情由處,人性物性洞見之
那一年的幸福[演員]~A
[那一年的幸福時光]其實是個嚴肅的題材,就事論事,說這部戲或說沒有特殊的「情節」可言,或說處處都是情節,淡而有味的劇本,怎樣從沉默的文字成為活生生的具象展演?角色的成功與否,筆者以為,編劇導演佔一半,另外百分之五十,考驗的自然是演員的功力,「那一年的幸福時光」當中,編劇或於情節的銜接上有少許瑕疵,但演員的表現可以說是少見的高水準。
隋棠
雖然以角色塑造而言,用個名模來詮釋黃國芬,本來沒有必要,但是她卻在這角色當中充分證明自己的能力以及天份。
國芬的獨立戲份並不多,但她卻是整齣戲中和每一位要角對過戲的人,除了江家黃家,還加上螃蟹精和林家三個男角,隋棠在應對上的拿捏其實是準確的。她面對林總裁的恭敬,還帶一點面對長輩的親切,面對林英浩明明很氣卻還是盡量尊重上司,面對傷害素馨的英傑則果斷不留情面的態度,一方面是義憤填膺,另方面此時的她已沒有為人屬下的包袱,從這些細微地方可以觀察到她處理黃國芬一角的細心。
隋棠本人幾乎不會說台語,但她可以在戲裡做到說出口的台語都像樣了八成以上,雖然不知道她的台詞本標了多少拼音符號,尤其是腔調部份,能運用不熟悉的語言還可以表現阿芬大開大闔的性格,這一點的確需要天份,更需要磨練。想她在片場應該也沒少被取笑吧(江陳博你終於贏了一次…..)
筆者以為,隋棠的外表對「黃國芬」某方面是種阻力,美麗的女人兇起來太凌厲,溫和下來太誘人,認真起來你看不見,粗魯起來她不自在。這不是花不花瓶的問題,是生活習慣與養成的問題,但在隋棠身上,欣見她沒有絲毫的格格不入。詮釋國芬要懂得「收」,詮釋素馨要懂得「放」,看起來矛盾其實不然,國芬不是庶務二課裡的大姐頭,也不會像派遣女王的拒人千里,阿芬的矩度在於如何豪爽自信卻不自大衝動,這一點隋棠的拿捏相當有自己的特色。
拿掉「名模」先入為主的想像,隋棠的相貌有點冷豔,有一點傲氣,她不是林志玲那種端雅秀麗,不是許瑋甯那種精妝玉琢,隋棠的氣質相較之下顯得亦正亦邪,靈活多變;從還不太需要演技的蛇蝎美人冷血殺手-雷慕莎,到「為愛發電」小品中(多半還在賣可愛)處處委曲求全的小秘書,到如今可以躋身女二的位置,她的演技實實在在的進步,也一步步的展現出演員的架勢。
黃國芬這一角,易成難工,貴在中庸,而從鄉民的反應上看來,一片排山倒海的讚賞,多少證明了隋棠的揣摩必有其獨到令人激賞之處了。
郭采潔
她是個傳統甚至有點保守的鄉下孩子,安分守己,一如她總是淡如水天的服色;這世界有千百個陳素馨(連名字都很普遍)並不會讓人多留意一眼。故此角的取材的確是典型台灣電影的切入點,你可以說她平庸,卑微,甚至沒有聲音,一個明亮舞台之外的不被詮釋者。而有深度的劇本往往帶給演員意想不到的麻煩。這角色沒有黃國芬的如日耀眼,但觀眾品劇終卷還是不會忘記她小小的身影,郭采潔是讓阿馨一角成功的關鍵。
關鍵一:哭
這是一種奇怪的現象,我們沒有「笑戲」卻有一種名詞叫做「哭戲」從各種情緒表現中被挑揀出來,好像「哭」是一種專門技術,演員會哭就是演技好,角色一哭你就要感動,筆者對這一點而言百思不解又不以為然。「哭」不過就是情緒的一種發洩,得當為佳,矯情則窒,如此而已。
「梨花帶雨見猶憐,痛在鹽入蝕脈間」如果瓊瑤系列的哭是為了前者,素馨的眼淚就有著後者的後座力。素馨本來不是屬於特別堅強能幹型的角色,所以她的眼淚代表的就是直接情緒衝擊,突顯她面對外在遽變時的不知所措與惶然無助,她沒有必要哭得很「美」或是刻意哭得若有似無,或是像哭給誰看似的假裝堅強,那份率性與純真就足以打動人,筆者以為,當我們看了太多「為哭而哭」的情緒「策略」之後,阿馨真情流露的眼淚卻有著久違的樸拙真實的力量。
關鍵二:波折
平平淡淡的生活起了巨浪,一場智力退化的戲碼可以說是演員表現的機會,也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挑戰。許多人說這裡的轉折很老梗,但筆者以為,強調「智力退化」絕對比失憶自殺等來得有說服力。這一方面表現了一個女子失去自我的迷惘(自殺通常是自我意識強的人才會做的自覺性行為),一方面表現出她是被動的、不自知的all victim(失憶的人通常會知道自己的情形,會出現情緒與心理的壓力與負面思考)。這樣的情形,在現實中是有其發生的可能性,但同樣的,它的程度沒有激烈到引起嚴重的外在衝突,沒有嚴重到讓人一看就有明顯的異樣,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低調」的心理異常,「低調的異常」其難一也;智力退化,不是智障,不是失憶,不是自閉症,如何區隔?其難二也。所謂的區隔,難就在於擬真,在於把現存的「有」削減成「無」。
六歲的年紀,孩子的本質,不是形容詞上的天真無邪,無憂無慮,而是他們對所存在世界的渴望陌生與好奇、是他們以有限的知識以及慣用直覺回應外在的原始與直接,以及一種無時無刻可以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際關係遲鈍。六歲不是一種表情,是一種狀態,不是形容詞,是一段(已經走過的)過程。
當這個角色沒有歇斯底里的「我想不起來!!想不起來!!為什麼!!XXOO#$%」可以表現,沒有慣用的呆滯眼神和支支吾吾的語言障礙等明顯特徵可以使用,一個演員,除了讓自己「成為」,還有其他的路走嗎?
郭采潔面臨的角色,筆者以為,恐怕比我們可以想像的還要困難,但我們的確看到一個極具說服力的陳素馨,她在「外形沒有刻意改變」的狀態下用「眼神」區隔出二十六歲的成熟懂事與六歲的無知無邪,全無矯作的呈現孩童的直接與敏感,一場騎腳踏車被開車回台北的碧兒撞到的戲碼,(不知道為什麼這段演出令我印象深刻)完全表現一個「有教養」的小孩受到驚嚇,面對陌生人的緊張問候雖然大概心裡也很生氣(阿姨你幹麻撞我…..)但還是記得要原諒人家,心不甘情不願的說沒關係,抬起手說「我只有一點紅紅的」然後一拐一拐的回家,舉手投足渾然天成。
「我很乖,我分你」「你對我最好,所以你真的是我哥哥」「吃飯要專~心~吃」「痛痛飛走了」「你是好人阿,那你為什麼要搶我的baby?」;不管面對誰,六歲的素馨讓觀眾完全入戲,因為郭采潔已經成功的到達「扮演」之後的「成為」。
關鍵三:收放自如
國芬與素馨,性格大相逕庭,飾演前者要能收,表現後者要能放:成年的素馨是含蓄溫柔細膩的,六歲的孩子就是想笑就笑,想大叫想驚呼想跑跑跳跳就隨心所欲的,如果演員不敢「放」,只會看到一個壓抑或是過度懂事的四不像小孩,而那不會是從小生在鄉下父母哥哥都寵愛的孩子形象,郭采潔在六歲的阿馨身上「放」得自然「放」得瀟灑,所以小阿馨任性得可愛(很喜歡噘著嘴說:又沒有關係~),懂事得令人動容,難過得讓人心疼,笑得令人難以招架。劇末英傑一場車禍之後,阿馨的心智狀態恢復,郭采潔在其中的轉圜也全無窒礙,她表現出與先前那個不諳世事的素馨不同的成熟沉穩,面對曾經傷害過她的英傑,表現出為母者強,無怨無悔的寬容與堅定。我們感受到的是素馨的成長,也是郭采潔的成長。
很現實的說,「陳素馨」絕對不是一般演員接戲的首選,相信製作團隊在選角時也傷透腦筋;比較起黃國芬,這個可能跟演員本身個性就有點相似的角色,素馨和郭采潔的性格天差地遠,而郭采潔很勇敢,也很幸運的接下這一角,筆者對郭采潔背景並未詳加探究,但能從一個近似鬧劇的珊寶妹出線演出難度三級跳的陳素馨,除了看出一個演員的用心與進步,更能感覺到郭采潔處理角色的精準與專業,已經在眾多同輩演員之上。
Bravo,采潔 !
隋棠
雖然以角色塑造而言,用個名模來詮釋黃國芬,本來沒有必要,但是她卻在這角色當中充分證明自己的能力以及天份。
國芬的獨立戲份並不多,但她卻是整齣戲中和每一位要角對過戲的人,除了江家黃家,還加上螃蟹精和林家三個男角,隋棠在應對上的拿捏其實是準確的。她面對林總裁的恭敬,還帶一點面對長輩的親切,面對林英浩明明很氣卻還是盡量尊重上司,面對傷害素馨的英傑則果斷不留情面的態度,一方面是義憤填膺,另方面此時的她已沒有為人屬下的包袱,從這些細微地方可以觀察到她處理黃國芬一角的細心。
隋棠本人幾乎不會說台語,但她可以在戲裡做到說出口的台語都像樣了八成以上,雖然不知道她的台詞本標了多少拼音符號,尤其是腔調部份,能運用不熟悉的語言還可以表現阿芬大開大闔的性格,這一點的確需要天份,更需要磨練。想她在片場應該也沒少被取笑吧(江陳博你終於贏了一次…..)
筆者以為,隋棠的外表對「黃國芬」某方面是種阻力,美麗的女人兇起來太凌厲,溫和下來太誘人,認真起來你看不見,粗魯起來她不自在。這不是花不花瓶的問題,是生活習慣與養成的問題,但在隋棠身上,欣見她沒有絲毫的格格不入。詮釋國芬要懂得「收」,詮釋素馨要懂得「放」,看起來矛盾其實不然,國芬不是庶務二課裡的大姐頭,也不會像派遣女王的拒人千里,阿芬的矩度在於如何豪爽自信卻不自大衝動,這一點隋棠的拿捏相當有自己的特色。
拿掉「名模」先入為主的想像,隋棠的相貌有點冷豔,有一點傲氣,她不是林志玲那種端雅秀麗,不是許瑋甯那種精妝玉琢,隋棠的氣質相較之下顯得亦正亦邪,靈活多變;從還不太需要演技的蛇蝎美人冷血殺手-雷慕莎,到「為愛發電」小品中(多半還在賣可愛)處處委曲求全的小秘書,到如今可以躋身女二的位置,她的演技實實在在的進步,也一步步的展現出演員的架勢。
黃國芬這一角,易成難工,貴在中庸,而從鄉民的反應上看來,一片排山倒海的讚賞,多少證明了隋棠的揣摩必有其獨到令人激賞之處了。
郭采潔
她是個傳統甚至有點保守的鄉下孩子,安分守己,一如她總是淡如水天的服色;這世界有千百個陳素馨(連名字都很普遍)並不會讓人多留意一眼。故此角的取材的確是典型台灣電影的切入點,你可以說她平庸,卑微,甚至沒有聲音,一個明亮舞台之外的不被詮釋者。而有深度的劇本往往帶給演員意想不到的麻煩。這角色沒有黃國芬的如日耀眼,但觀眾品劇終卷還是不會忘記她小小的身影,郭采潔是讓阿馨一角成功的關鍵。
關鍵一:哭
這是一種奇怪的現象,我們沒有「笑戲」卻有一種名詞叫做「哭戲」從各種情緒表現中被挑揀出來,好像「哭」是一種專門技術,演員會哭就是演技好,角色一哭你就要感動,筆者對這一點而言百思不解又不以為然。「哭」不過就是情緒的一種發洩,得當為佳,矯情則窒,如此而已。
「梨花帶雨見猶憐,痛在鹽入蝕脈間」如果瓊瑤系列的哭是為了前者,素馨的眼淚就有著後者的後座力。素馨本來不是屬於特別堅強能幹型的角色,所以她的眼淚代表的就是直接情緒衝擊,突顯她面對外在遽變時的不知所措與惶然無助,她沒有必要哭得很「美」或是刻意哭得若有似無,或是像哭給誰看似的假裝堅強,那份率性與純真就足以打動人,筆者以為,當我們看了太多「為哭而哭」的情緒「策略」之後,阿馨真情流露的眼淚卻有著久違的樸拙真實的力量。
關鍵二:波折
平平淡淡的生活起了巨浪,一場智力退化的戲碼可以說是演員表現的機會,也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挑戰。許多人說這裡的轉折很老梗,但筆者以為,強調「智力退化」絕對比失憶自殺等來得有說服力。這一方面表現了一個女子失去自我的迷惘(自殺通常是自我意識強的人才會做的自覺性行為),一方面表現出她是被動的、不自知的all victim(失憶的人通常會知道自己的情形,會出現情緒與心理的壓力與負面思考)。這樣的情形,在現實中是有其發生的可能性,但同樣的,它的程度沒有激烈到引起嚴重的外在衝突,沒有嚴重到讓人一看就有明顯的異樣,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低調」的心理異常,「低調的異常」其難一也;智力退化,不是智障,不是失憶,不是自閉症,如何區隔?其難二也。所謂的區隔,難就在於擬真,在於把現存的「有」削減成「無」。
六歲的年紀,孩子的本質,不是形容詞上的天真無邪,無憂無慮,而是他們對所存在世界的渴望陌生與好奇、是他們以有限的知識以及慣用直覺回應外在的原始與直接,以及一種無時無刻可以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際關係遲鈍。六歲不是一種表情,是一種狀態,不是形容詞,是一段(已經走過的)過程。
當這個角色沒有歇斯底里的「我想不起來!!想不起來!!為什麼!!XXOO#$%」可以表現,沒有慣用的呆滯眼神和支支吾吾的語言障礙等明顯特徵可以使用,一個演員,除了讓自己「成為」,還有其他的路走嗎?
郭采潔面臨的角色,筆者以為,恐怕比我們可以想像的還要困難,但我們的確看到一個極具說服力的陳素馨,她在「外形沒有刻意改變」的狀態下用「眼神」區隔出二十六歲的成熟懂事與六歲的無知無邪,全無矯作的呈現孩童的直接與敏感,一場騎腳踏車被開車回台北的碧兒撞到的戲碼,(不知道為什麼這段演出令我印象深刻)完全表現一個「有教養」的小孩受到驚嚇,面對陌生人的緊張問候雖然大概心裡也很生氣(阿姨你幹麻撞我…..)但還是記得要原諒人家,心不甘情不願的說沒關係,抬起手說「我只有一點紅紅的」然後一拐一拐的回家,舉手投足渾然天成。
「我很乖,我分你」「你對我最好,所以你真的是我哥哥」「吃飯要專~心~吃」「痛痛飛走了」「你是好人阿,那你為什麼要搶我的baby?」;不管面對誰,六歲的素馨讓觀眾完全入戲,因為郭采潔已經成功的到達「扮演」之後的「成為」。
關鍵三:收放自如
國芬與素馨,性格大相逕庭,飾演前者要能收,表現後者要能放:成年的素馨是含蓄溫柔細膩的,六歲的孩子就是想笑就笑,想大叫想驚呼想跑跑跳跳就隨心所欲的,如果演員不敢「放」,只會看到一個壓抑或是過度懂事的四不像小孩,而那不會是從小生在鄉下父母哥哥都寵愛的孩子形象,郭采潔在六歲的阿馨身上「放」得自然「放」得瀟灑,所以小阿馨任性得可愛(很喜歡噘著嘴說:又沒有關係~),懂事得令人動容,難過得讓人心疼,笑得令人難以招架。劇末英傑一場車禍之後,阿馨的心智狀態恢復,郭采潔在其中的轉圜也全無窒礙,她表現出與先前那個不諳世事的素馨不同的成熟沉穩,面對曾經傷害過她的英傑,表現出為母者強,無怨無悔的寬容與堅定。我們感受到的是素馨的成長,也是郭采潔的成長。
很現實的說,「陳素馨」絕對不是一般演員接戲的首選,相信製作團隊在選角時也傷透腦筋;比較起黃國芬,這個可能跟演員本身個性就有點相似的角色,素馨和郭采潔的性格天差地遠,而郭采潔很勇敢,也很幸運的接下這一角,筆者對郭采潔背景並未詳加探究,但能從一個近似鬧劇的珊寶妹出線演出難度三級跳的陳素馨,除了看出一個演員的用心與進步,更能感覺到郭采潔處理角色的精準與專業,已經在眾多同輩演員之上。
Bravo,采潔 !
訂閱:
意見 (Atom)
